2023 考研国家线预计会是多少?
2023 考研国家线预计会是多少?
国家线预测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,我们要从很多维度去考量判断,比如今年的考研人数,考研形势,跟往年对比是个什么样的情况,把这些分析了解清楚了,国家线是多少大家心里就大概有个数了。
一、23考研人数——474万
22年考研人数457万,较21年增长80万,增长率高达21.2%。
结果23年考研人数才474万,仅增长17万,增长率只有3.7%。
而之前,大多数人的预测都是破五百万。
474万是什么概念?
正儿八经来说,虽然增长率不高,但474万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。
1、从2021年世界各国人口数来看,今年的考研人数已经超过了部分国家的总人口。比如在我们隔壁的蒙古国才335万,他们要想凑齐474万,举国之力还差一百多万才够中国一年的考研人。
2、将考研人数与高校毕业人数进行简单的对比,474万已经逼近高校毕业人数的一半了。再同他们出生年份的出生人数对比,相当于当年出生的人每3~4人就有一人备战了考研。
由此可见,现在的大学生对考研的热情可见一斑。
年份 | 考研人数 | 高校毕业人数 | 出生人数 | 年份 |
2011 | 151.1万 | 660万 | 2396万 | 1989 |
2012 | 165.6万 | 680万 | 2374万 | 1990 |
2013 | 176万 | 699万 | 2250万 | 1991 |
2014 | 172万 | 727万 | 2113万 | 1992 |
2015 | 164.9万 | 749万 | 2120万 | 1993 |
2016 | 177万 | 756万 | 2098万 | 1994 |
2017 | 201万 | 795万 | 2052万 | 1995 |
2018 | 238万 | 820万 | 2057万 | 1996 |
2019 | 290万 | 834万 | 2028万 | 1997 |
2020 | 341万 | 874万 | 1934万 | 1998 |
2021 | 377万 | 909万 | 1827万 | 1999 |
2022 | 457万 | 1076万 | 1765万 | 2000 |
2023 | 474万 | 1158万(预计) | 1696万 | 2001 |
虽然474万人很多,但是今年的增长率与前几年一比,可以说是天差地别。
我们统计一下近五年考研报名人数的数据:
2019年:报名290万,增长率21.80%;
2020年:报名341万,增长率17.59%;
2021年:报名377万,增长率10.55%;
2022年:报名457万,增长率21.22%;
2023年:报名474万,增长率3.7%....
可以说,今年报名人数增长率, 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。
二、今年为什么比预期增长少
为啥今年增长这么少,离我们预期的五百万还差这么多呢?
从客观层面来看,主要原因有三:
1、考研率已经达到顶点,上升空间匮乏
从上文的数据不难看出,474万已经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了。
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反映了如今的考研率已经到达了峰值,尤其是应届本科生的考研率。
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,22届选择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有1547人,占本科毕业人数的74%。
虽然中国政法大学23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还未公布,但是我们能推测22年选择深造的基数大,23年能提升的空间并不大。
从整体上来看应届生的考研率大概在68%左右,每两个大四学生就有1.4个都选择考研。
这么高的考研率想要再往上涨,说实话很难。
2、外部环境经济压力大,二战考研减少、在职考研减少
22年的经济情况大家有目共睹。东边封了西边封,南边封了北边封,上海、北京这样的经济大市接连挨封,经济情况能够好到哪儿去,上海上半年更是出现了经济负增长。
宏观经济情况这么差的情况下,普通人的生活又能好到哪里去呢?
往年的三四月,大家都忙着换工作,但今年三四月被成为“铜三铁四”,跳出去可能就找不到工作,离职的人纷纷劝在职的人再苟一苟吧。
不离职就能保住饭碗吗?今年三四月的大厂裁员想必大家还有印象吧。3月中旬阿里裁员和腾讯裁员同时登上微博热搜,网传的截图显示阿里和腾讯将裁员10%~30%。与此同时,不少收到offer 的应届生,也被告知不用入职了。
四月中上旬,京东“开创性”地将裁员称为“毕业”,也在知乎引起了一番热议。
22年打工人的关键词可能是“保饭碗”吧。裁员风波之下,人人自危,一时间各企业内部内卷风潮狂涌,打工人开始真的信奉“996是福报”,因为每一个人都担心下一个被裁的是自己,而被裁后还要面临房贷要还,孩子的奶粉要钱。
这种情形之下,想要在职考研,吃上一波学历红利的打工人也转了方向,研可以以后考,但是工作现在必须保住!
除此之外,非全日制学费的上涨也给在职考研降了温。
同理,有很多二战的考生也因为家中无法提供经济支持,或者自己无法找到经济来源而选择放弃二战,投入找工作、就业的大潮之中。
3、考生天平倾向更务实的方向
考研虽然越来越多被大家选择,但考研并不代表立刻就业,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,考生们开始考虑更务实直接的方向。
比如被大家戏称宇宙终点的考公,同时,这两年考研的热度虽然很高,但是考编也是如火如荼。
22年国考招录3.1万人,报名人数高达212.3万人;23年国考招录3.7万人,报名人数更是突破250万。
无论是22年国考还是23年国考,报录比均超过65:1,竞争难度也远高于考研,考研的报录比也才4:1左右。
以现在的竞争情况而言,考生已经无法兼顾考研和考编,只能二者择其一进行准备。
宇宙的尽头是编制,不少人的打算是读研后再考编,但是部分国考岗位仅限本科,让不少人决定放弃考研,直接考编。正是因此,一部分有意向考研的人分流到了考编的路上。
4.去年分数线上涨过大,不少人持观望心态
去年考研报考人数暴增80万,绝大部分学科国家线暴涨10余分。
更有部分专业的院校线突破400分。
22年分数线一出,“有人研究生,有人研究死”;“就是麦克卢汉来了,也考不上今年的新传”等经典语录广泛传播。
在23考研之前,大家普遍认为,今年考研报名的人数肯定会大于去年,只是大得多还是大得少的区别。
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今年会涨得多,同时在大家的预测里,今年的分数线很有可能会还会迎来一波新的增长。
去年已经很难了,再想着今年会更难,所以很多准备23考研的人,想想算了我还是放弃吧~
5.研究生就业难,报考期望度降低
前几年大家考研之前都有美好的幻想,脑子里想的是“考上研究生,逆袭名校,前程似锦,光宗耀祖,走上人生巅峰”。
现在是还没开始想好考什么学校,就看到《一流大学硕博扎堆报考小县城事业单位》
经典名著《名校硕博竞争合同制社区工作者》
残酷的现实,让考研人的幻想不断破灭。
一时间也不知道是不是该考。
考吧,这竞争这么大,不一定能考上。考上了吧,这就业环境似乎也不乐观,光明的前途好像也不在研究生这条路上。
忙着犹豫,忘了复习,到了报名干脆摆烂,咱不报了,直接扎进就业的浪头下。
三、23考研新状
今年考研的情况,大家都没有料想到。
12月7号疫情放开。
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感染。
根据放开后的预测:
上海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24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7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24日。
北京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17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4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17日。
深圳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22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3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22日。。
广州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26日开始,到2023年2月05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26日。。
杭州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25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8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25日。。
武汉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17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6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17日。
南京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20日开始,到2023年1月30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20日。。
重庆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18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5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18日。。
常州市: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从2022年12月26日开始,到2023年1月29日结束,最高感染峰值在12月26日。
从预测中可以看到,感染高峰基本都覆盖了考研的日期。
于是今年考研便分为了三种人:
天选之人——考完才阳
小幸运儿——考前阳康
大倒霉蛋——考试阳了
往年考研寒气逼人,今年不怕了,因为你可能考着考着就阳了。
弃考率飙升,实考人数创新低
蔫头耷脑的师生,错落的空座,被鼻塞和口罩双重封印的呼吸还有那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构成了23考场的一景。
不是不想考,是真的考不动了啊,今年的弃考率,“小阳人”做出了突出贡献!
西藏官方发布,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5573,实考3649人。
第一门考试开考,缺考率即达到35%。整体的缺考率还会高于35%。
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发布,报考上交大考点8744名考生中,实考6000人左右,缺考率在30%左右。
海文君去查了西藏22年的缺考率,有26%,由此可见单西藏,缺考率就上升了约10%。
去年的弃考率约为15%左右,就按今年缺考率提升10%来算,今年的缺考人数至少有118.5万,而实际的缺考人数可能会高于这个数,今年的实考人数顶天就355.5万。而去年的实考人数约为388.45万。
也就是说,今年的报考人数虽然增长了,但是实考人数反倒下降了。
四、今年的分数线大概率会下降
首先今年的实考人数下降了,人少了,自然竞争度就下来了。
同样因为新冠影响,不少考生是带病上场。
大家也都知道新冠的症状,发烧、肌肉酸痛、鼻塞、流鼻涕、咳嗽,部分还会腹泻。就在这样晕乎乎的状态下,别说超常发挥了,正常发挥都难。大部分人的水平在这次考试中都没有发挥出来。
最后,今年题难的大家也都感觉了。
政治的选择题,英一的阅读题,英二的翻译题,都让人痛苦,部分考生都觉得出题人疯了,当然更多的还是考生自己疯了。
在这三重因素的影响下,今年的国家线很有可能下降,但是下降的幅度可能不大。因为国家线除去去年外,一直都比较稳定,有升降幅度,但是不算大。
不过今年的院校线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。
去年的院线分数高,涨幅大,这都建立在22考研人数多,考生卷的基础上,但是今年考生人数实考人数下降,并且考生想卷也卷不起来,这院校复试分数自然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。
五、复试竞争程度可能加大
今年的情况除了降低竞争难度外,还有可能导致进入复试的同学们的分数差距不大。从往年的情况来看,不少院校复试占比在提升,初试和复试占比各一半。如果今年初试分差小,竞争自然会转移到复试场上。所以好好准备复试想必不用海文君再说一遍。
另外,疫情放开的大前提下,今年的复试大概率都在线下。既然复试大概率在线下,大家就一定要注意进行复试面试的训练,注重锻炼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,还要注重自己行为举止和仪容仪貌等等。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:
①提前购买车票或机票。
②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(提前了解复试点对于疫情防控的要求,目测这次复试可能不需要了)。
③查好天气,准备适宜的服装。
④提前定好酒店。
最后,不管你是否已经感染过新冠,都要注意防护,避免复试期间被感染,影响发挥。
大家也都知道新冠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声音,试想一下开口是米奇妙妙屋的米老鼠该怎么办,万一开口只剩下嘎嘎嘎,亦或者前半句说得好好的,后半句却被痰给吞了就更可怕。如果病情过于严重,都不能参加复试,就更让人遗憾了。
所以,大家一定要注重疫情防护!
六、24考研形势预测
今年对于大家是艰难的一年,对于考研的人更是。但如果按考研的大小年来看,今年算是小年,整体难度下降。对于幸运儿而言,这也确实是比较好上岸的一年,是特殊形式的小年。
所以接下来的24考研可能就会碰上大年,上岸难度上涨。从玄学上来说是这样,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是大差不差的。
1、二战考生增加
从来没有哪一年的研究生考试像今年这样需要看运气。
阳不阳看运气,什么时候看运气,轻症还是重症看运气,更离谱的是,考试的前一天突然被要求更换考场、重新打印准考证,甚至考试当天试卷能不能准时顺利到自己手里,也存在一定的运气。
很多辛苦备考了一年的同学就是这么欠缺运气,遗憾放弃。
这部分不得不弃考或者身体原因发挥失常的考生甘心吗?
当然是不甘心!
这也意味着今年“不甘心”的同学会往年多很多,这种不甘心也会促使二战的考生大幅上涨。
2、分数线降低,观望者更愿意加入24考研
如上文所说,今年的分数线会降,就算国家线降幅不大,但是院校降幅肯定不小。而人的记忆是短暂的,看着23考研的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分数,会给更多同学能够考上的信心。信心涨了,自然行动就来了,报名的人数就多起来了,竞争难度也就高起来了。
3、应届生考研人数上升
2019年高考人数为1031万人,2020年高考人数为1071万人,2021年高考人数为1078万人。按我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,高考的人数上涨,那么毕业生人数也会上涨,24届考研的应届本科生是2020年参加高考,这意味这24届的本科毕业人数还在上涨,如果考研率不下降,毕业人数上涨,那么参加考研的人自然会更多。
有的同学可能认为24考研很劝退,现在就开始打起了退堂鼓。巧了,好多23考研的考生也觉得23考研很劝退,那谁又知道23考研其实算小年,相对好上岸呢?
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今天。结果如何,要先努力了再说,准备24考研的同学要抓紧时间准备了!
现在研究生考公务员和事业编都有更好的待遇,还可以免笔试通过人才引进进入编制内,是不是更有复习的动力了!
况且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部分工作的准入门槛了。很多地方的教师招聘要求研究生学历,很多大型企业也将研究生学历写在了招聘要求中,所以这研还是得考啊!
大家继续努力吧!
评论 丨 共0个
